站內公告:
2017/04/14 點擊量:0
鳳凰是中國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鳥,后來與“龍”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。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。近幾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,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幾案,距今有7800年的歷史。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“誕生”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,震驚了考古界。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并非偶然,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,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,可以說,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。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,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。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,在原始時代,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“鳥”為圖騰。這已為學界所共識。去 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歷四十四年的圖卷,上面繪的裸體五猖、雷神,就是鳥首人身,手里還握著一只鳥。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--這說明在390年前,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。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,還雕塑著鳥,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。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,古稱“丹雀”,又稱“陽鳥”、“鸞鳥”,與稻作文化起源關系密切?!妒斑z記》卷一說:“(炎帝)時有丹雀銜九穗禾,其墜地者,帝乃拾之,以植于田,食者老而不死。”所謂“丹雀”、“陽鳥”、“鸞鳥”,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?!稄V雅》云:“鸞鳥,鳳皇屬也。”由于鳳凰文化深深植根于稻作文化之中,“和”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,《山海經·南山經》云:“是鳥也,飲食自然,自歌自舞,見者天下安寧。”所以,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、和諧與吉祥。“鳳凰”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。一方面,它是一個“二合一”的對立統一體,雄為鳳、雌為凰,表示陰陽調和、合和祥瑞;另一方面,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,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,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,集大成之美而成的。如《說文》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征:“鳳之象也,鴻前麟后,鸛顙鴛腮,龍文龜背,燕頷雞啄,五色備舉。”在中國文化中,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“和”,也表示人類社會之“和”。鳳凰“五色”后來就被看成是維系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“德、義、禮、仁、信”五條倫理的象征。如《山海經·南山經》說:“(鳳凰)首文曰德,翼文曰義,背文曰禮,膺文曰仁,腹文曰信”?!渡胶=?middot;海內經》也說:“有鸞鳥自歌,鳳鳥自舞。鳳鳥首文曰德,翼文曰順,膺文曰仁,背文曰義,見則天下和。”在古代,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。主張“和為貴”的大圣人孔子,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“鳳”的人。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,據《莊子》記載:“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,問曰:‘前為鳳與凰誰?’對曰:‘子路為勇。其次子貢為智,曾子為孝,顏回為仁,子張為武。’老子嘆曰:‘吾聞南方有鳥,其名為鳳,……鳳鳥之文,戴圣嬰仁,右智左賢。’”可以說,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。鳳凰形象的這種“和”的特性,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。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征物,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。
ink